GPS 与北斗系统在信号频段上存在一定差异。GPS 主要使用 L 频段信号,如 L1、L2 等;北斗系统则有 B1、B2、B3 等多个频段 。为实现兼容,兼容天线被设计为具备多频段接收能力,可同时感应不同频段的信号,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传入接收机。例如,部分新型车载天线采用了阵列天线技术,通过合理布局天线振子,使天线对不同频段信号具有良好的接收灵敏度 。这种多频段接收能力,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,无论周边环境对哪个频段信号产生干扰,都能通过其他频段信号维持定位功能 。
信号处理阶段的协同
当 GPS 和北斗天线接收到信号后,车载接收机进入信号处理环节。接收机中的信号处理芯片是协同的关键。芯片需具备对不同系统信号的识别与分离能力。它依据 GPS 和北斗信号各自的编码特征与调制方式,将混合信号区分开来。比如,利用相关算法对信号进行匹配,识别出 GPS 的 C/A 码和北斗的 B1I 码等。分离后的信号会分别进入对应的处理通道 。

在定位解算阶段,处理芯片会整合来自两个系统的信号数据。传统单一系统定位时,需至少接收 4 颗卫星信号才能完成定位。而兼容系统下,可同时利用 GPS 和北斗卫星信号。例如,若 GPS 卫星数量不足,处理芯片会增加北斗卫星信号的权重,通过复杂的三角测量和定位算法,综合计算车辆的位置坐标 。这种多系统数据融合的方式,大大提高了定位的稳定性与精度,尤其在城市高楼林立、信号易受遮挡的区域,能有效减少定位偏差 。
系统层面的兼容协同机制
从系统层面来看,GPS 和北斗实现兼容协同得益于国际电联(ITU)框架下的射频兼容以及民用信号互操作协议 。两大系统在频率规划上,通过协商避免了相互干扰,为信号兼容接收创造了基础条件。在民用信号方面,如北斗的 B1C 和 GPS 的 L1C 信号实现互操作,意味着车载设备在处理这两种信号时,可采用相似流程,降低了设备复杂度与成本 。
此外,在卫星导航系统的时间系统与坐标体系上,GPS 和北斗也进行了统一与校准 。时间同步确保卫星信号传播时间测量的准确性,坐标体系统一则保证定位结果在同一空间基准下表达,使两个系统的数据能够无缝融合,为车辆提供连续、准确的导航定位服务 。
GPS 车载天线与北斗天线的兼容协同,通过信号接收、处理以及系统层面的协同机制,实现了优势互补,为车辆提供更可靠、更准确的导航定位服务,有力推动了智能交通的发展 。